返回 交通肇事罪 主编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其构成特征是: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交通运输,是指与一定的交通工具与交通设备相联系的铁路、公路、水上及空中交通运输,这类交通运输的特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相连,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公私财产的广泛破坏,所以,其行为本质上是危害公共安犯罪。  

(二)客观要件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大损失的行为。由此可见,本罪的客观方面是由以下4个相互不可分割的因素组成的:  

1、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在交通运输中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这是交通事故的原因,也是承担处罚的法律基础。所谓交通运输法规,是指保证交通运输正常进行和交通运输安全的规章制度,包括水上、海上、空中、公路、铁路等各个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规则、章程以及从事交通运输工作必须遵守的纪律、制度等。如《城市交通规则》、《机动车管理办法》、《内河避碰规则》、《航海避碰规则》、《渡口守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等。违反上述规则就可能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在实践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行为主要表现为违反劳动纪律或操作规程,玩忽职守或擅离职守、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者违章行驶等。例如,公路违章的有:无证驾驶、强行超车、超速行驶、酒后开车;航运违章的有:船只强行横越,不按避让规章避让,超速抢档,在有碍航行处锚泊或停靠;航空违章的有:违反空中交通管理擅自起飞,偏离飞行航线,无故不与地面联络,等等。上述违章行为的种种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不论哪种形式,只要是违章,就具备构成本罪的条件。  

2、必须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这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必要条件之一。行为人虽然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但未造成上述法定严重后果的,不构成本罪。  

3、严重后果必须由违章行为引起,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虽然行为人有违章行为,造成严重后果,而且在时间上存在先行后续关系,则不构成本罪。  

4、违反规章制度,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必须发生在从始发车站、码头、机场准备载人装货至终点车站、码头、机场旅客离去、货物卸完的整个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从空间上说,必须发生在铁路、公路、城镇道路、和空中航道上;从时间上说,必须发生在正在进行的交通运输活动中。如果不是发生在上述空间、时间中,而是在工厂、矿山、林场、建筑工地、企业事业单位、院落内作业,或者进行其他非交通运输活动,如检修、冲洗车辆等,一般不构成本罪。检察院1992年3月23日《关于在厂(矿)区机动车造成伤亡事故的犯罪案件如何定性处理问题的批复》中指出:在厂(矿)区机动车作业期间发生的伤亡事故案件,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因违反交通运输规章制度,发生重大事故,应按刑法第113条规定处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按刑法第114条规定处理;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外发生的,应当定重大责任事故罪。由此可见,对于这类案件的认定,关键是要查明它是否发生在属于公共交通管理的铁路、公路上。  

利用大型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从事交通运输活动,违反规章制度,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应定交通肇事罪,这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对于利用非机动车,如自行车、三轮车、马车等,从事交通运输活动,违章肇事,使人重伤、死亡,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存在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交通肇事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即能够同时造成不特定的多人伤亡或者公私财产的广泛损害,而驾驶非机动车从事交通运输活动,违章肇事,一般只能给特定的个别人造成伤亡或者数量有限的财产损失,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因此,不应定交通肇事罪,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犯罪的性质,造成他人死亡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造成重伤的,定过失重伤罪。第二种意见见认为,它虽一般只能造成特定的个别人的伤亡或者有限的损失,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其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况且许多城镇交通事故都直接或间接与非机动车违章行车有关。因此,上述人员违章肇事,应当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如果因其撞死人而按致人死亡罪论处,因其撞伤人而按过失重伤罪论处,是不合理的。目前司法实践中,一般按第二种意见定罪判刑,即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主体不能理解为在上述交通运输部门工作的一切人员,也不能理解为仅指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等交通工具的驾车人员,而应理解为一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以及非交通运输人员。交通运输人员具体地说,包括以下4种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1)交通运输工具的驾驶人员,如火车、汽车、电车司机等;(2)交通设备的操纵人员,如扳道员、巡道员、道口看守员等;(3)交通运输活动的直接领导、指挥人员,如船长、机长、领航员、调度员等;(4)交通运输安全的管理人员,如交通监理员、交通警察等。他们担负的职责同交通运输有直接关系,一旦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都可能造成重大交通事故。  

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如非司机违章开车,在交通运输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也构成本罪的主体。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指出,“在偷开汽车中因过失撞死、撞伤他人或者撞坏了车辆,又构成其他罪的,应按交通肇事罪与他罪并罚”这一解释说明,非交通运输人员构成交通肇事罪,并不以肇事行为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为要件。

(四)主观要件    

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是明知故犯,如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行驶等,但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其关键要查清行为人是否有主观罪过,是否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与重大交通事故另否具有因果关系等。倘若没有违法行为或者虽有违法行为但没有因果关系,如事故发生纯属被害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造成,或由自然因素,如山崩、地裂、风暴、洪水等造成,则就不应以本罪论处。当然,事故发生并不排除可能存在多种原因或有其他介入因素,这里就更应该认真分析原因及其介入行为对交通事故发生的作用。只有查清确实与行为人的违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则才可能以本罪论处,否则,就不应以该罪治罪而追究刑事责任。例如,行为人高速超车后突然发现前方几十米处有人穿越马路,便打方向盘试图避开行人,但出于车速过快,致使车冲入人行道而将他人压成重伤。此时,行人穿越马路作为介入因素仅是发生本案的条件,肇事的真正原因则是违章超速行车,因此应当认定行为与结果具有因果关系从而可以构成本罪。  

(二)本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的界限    

交通肇事罪与过失破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在主观方面都出于过失;在客观方面,都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危害了公共安全。但它们是不同性质的犯罪,应严格划清它们之间的界限。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1)前者的主体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虽然非交通运输人员也可构成该罪主体,但他们也必须是在操纵交通工具、交通设备,与交通运输人员不同的,仅是他们不具有交通运输人员身份;后者的主体为一般主体。(2)前者发生在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严重后果是由于在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违反规章制度引起的;后者的发生与交通运输活动无关,严重后果是由于行为人在交通运输活动以外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马虎草率、粗枝大叶,不细心谨慎引起的。  

(三)本罪与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的界限  

两者都会出现致人重伤、死亡的危害后果,但交通肇事罪中行为人对于致人重伤、死亡的危害结果的发生,表现为过失的心理态度;而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则表现为故意的心理态度,这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  

(四)本罪与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两者都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都可能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但两者存在明显区别:一是主观方面不同。交通肇事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以驾车撞人的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二是客观方面的要求不同。交通肇事罪在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的违章行为必须造成法定的严重后果才构成为犯罪。  

(五)本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界限    

交通肇事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不之处在于,一是侵犯交通运输安全的侧重点不同。交通肇事罪侵犯的主要是公路、水上交通运输的安全,重大飞行事故侵犯的是航空交通运输的安全,铁路运营事故罪侵犯的是铁路交通运输全。二是在客观方面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内容略有不同。三是犯罪主体不同。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交通运输人员和非交通运输人员;重大飞行事故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航空人员,包括空勤人员与地面人员;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铁路职工。

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条文]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11.15 法释〔2000〕33号)    

为依法惩处交通肇事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将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从事交通运输人员或者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在分清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对于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第四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 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 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第五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第六条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第七条 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第八条 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和本解释的有关规定办理。                  

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致使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二百三十三条等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三十万元至六十万元、六十万元至一百万元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条第(三)项的起点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于问题的解释》(1998.3.10 法释〔1998〕4号)    

第十二条 审理盗窃案件,应当注意区分盗窃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                            

(四)在偷开机动车辆过程中发生交通肇事构成犯罪,又构成其他罪的,应当以交通肇事罪和其他罪实行数罪并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1987.8.12 法(研)发〔1987〕ZI号)    

(三)具有下列情节之一,并符合上述(一)或者(二)的规定, 按照(一)或者(二)的规定从重处罚:                              

1.犯交通肇事罪,畏罪潜逃,或有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或隐瞒事故真相,嫁祸于人的;    

2.酒后驾车的;    

3.非司机驾驶机动车辆的;    

4.驾驶无牌照车辆的;  

5.明知机动车辆关键部件失灵仍然驾驶的;    

6.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


法律法规14

其他0

典型案例0

最高院(检)指导性案例0
高院参考性案例0
公报案例0
普通案例0

办案指引6

  1. 对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理解与认定
  2. 李某的犯罪行为如何定性
  3. 两个行为结合过失损害第三人 行为人应对损害结果承担连带责任
  4. 附带民事诉讼对罪犯量刑的影响
  5. 交通肇事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
  6. 分期付款购车但具备挂靠经营性质发生交通肇事出卖车辆方应否担责

法官评析74

  1. 交通肇事后在现场找人顶包是否构成逃逸?
  2. 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否应当禁止重复评价?
  3. 如何准确界定交通事故中的责任
  4. 肇事车辆无法查清 赔偿责任由谁承担
  5. 被告人驾车在汽车站内致人死亡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6. 谁来为出租车肇事赔偿埋单
  7. 独轮车的驾驶者能否认定交通肇事罪
  8. 王某将行人撞死构成何种犯罪?
  9. 马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10. 肇事后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后外逃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
  11. 本案应如何量刑
  12. 电业局该不该承担责任
  13. 为逃“非典”检查驾车“闯关” 造成交通事故应定何罪
  14. 新刑事诉法规定的 当事人和解程序适用及其思考
  15. 如何准确界定交通事故中的责任
  16. 交强险保险人可否以肇事逃逸为由拒赔
  17. 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法律适用疑难问题解析
  18. 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 保险公司商业三者险免赔
  19. 超载引发事故 货车变成“祸车
  20. 醉酒撞人逃逸 自酿恶果获刑
  21. 开货车欠专注 出事故敲警钟
  22. 疲劳驾驶惹祸 出人命酿悲剧
  23.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
  24. 此案是否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
  25. 驾车帮忙送人致乘车人重伤 损失如何承担
  26. 一起海上交通肇事案引发的评析
  27. 浅析交通肇事案件中的重复评价问题
  28. “漏罪”与前罪数罪并罚是否可宣告缓刑
  29. 肇事逃逸与脱离现场的认定
  30. 本案行为人是否有因逃逸致人死亡及自首情节
  31. 兰某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32. 从该案看如何认定证据充分
  33. 交通事故中无法查明违章行为能否以“推定责任”作为定罪依据
  34. 肇事后藏尸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35. 门头沟法院分析交通肇事案件疑难问题
  36. 本案受害方当事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37. 从一起案件看公共交通管理范围的界定
  38. 肇事方报警将伤者送医院后在接受处理期间潜逃的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39. 余甲的亲属能否要求从其他受益人处获得补偿
  40. 从本案看交通肇事后逃逸及自首的认定
  41. 对交通肇事后报警等待处理行为之定性
  42. 本案俞某是否具有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43. 本案是否应定交通肇事逃逸罪?
  44. 浅议交通肇事案件中的自首
  45. 发生交通事故后立即打电话报警是否认定为自首
  46. 肇事后逃逸应否从重判处
  47. 从本案谈交通肇事逃逸情节的认定
  48. 被告人的行为可否认定为自首
  49. 本起交通肇事案件是否为逃逸
  50. 此案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51. 本案黄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52. 本案储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53. 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后又投案能否构成自首
  54. 无木材运输许可证驾车闯关撞死检查人员定何罪
  55. 一案引发三罪名争论 应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56. 应妻子要求教其开车撞死他人的丈夫不构成犯罪
  57. “碰瓷”造成共犯死伤 同伙不应担责
  58. 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理解与认定
  59. 雇员借用他人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由谁担责?
  60. 本案是交通肇事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
  61. 如何理解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
  62. 帮助交通肇事者“出谋划策”构成何罪
  63. 王某交通肇事应如何量刑
  64. 该起交通肇事案中应当如何推断因果关系
  65. 从一起火车与汽车相撞导致路人死亡谈侵权行为认定的相关法律问题
  66. 洪水上涨致乘客跳车溺死是交通肇事还是意外事件
  67. 再谈该案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68. 交通肇事后报警并施救伤员构成自首么
  69. 本案是否应定交通肇事逃逸罪
  70. 交通肇事怕赔偿逃离现场是否属逃逸致人死亡
  71. 该案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72. 不确定而离开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73. 溜车致人死亡如何定性
  74. 浅谈交通肇事罪逃逸的惩处

法律文书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