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不当得利纠纷 主编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受损失的事实。不当得利在我国立法上的独立地位,源于《民法通则》第92条的规定,该规定使得不当得利成为债的发生原因之一,形成了独立的债法制度。不当得利事实中取得不当利益的一方称为受益人,受到损失的一方称为受害人或者受损人。不当得利的事实发生后,依据法律规定,造成他人损失的一方,应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取得不当利益的人对受损人的这一返还义务,就是法律规定的因不当得利所生之债。不当得利纠纷是因不当得利事实而引起的权利义务争议。  

以不当得利产生的事实上的原因可以将不当得利划分为两大类: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所产生的不当得利,在这种不当得利中,受益人的所得利益是受损人给予的,也就是说这种不当得利是由受损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主要包括自始目的欠缺(如非债清偿)、目的不达(如预期目的不成就)和目的消灭(如解除条件成就)。非给付不当得利是指非基于给付所产生的不当得利,主要包括侵害他人权益不当得利、支出费用主要有无权处分他人财产而受益、非法出租他人财产而收取租金、占有消费他人之物、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或人格权而获益以及其他侵害他人财产权益而获益的情况。支出费用不当得利是指未经许可在他人财产上支出费用,从而使财产所有人得益。在这种不当得利中,受损人误认为他人之物为自己之物,因而在该物上支出费用。如误认为他人之牛为自己之牛而喂养。求偿不当得利是指受损人向第三人给付以便解除受益人对该第三人所负的债务从而使受益人得利。

作为独立的债法制度,不当得利与物权制度密不可分,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当得利是为了补救给付原囚欠缺的权利变动引起的利益失衡,这也是在制定《规定》时将其独立列出的依据。对于不当得利事实的性质,在理论上有行为和事件两种观点。认为不当得利是行为的观点指出:不当得利的事实属于一种不公正的行为,从法律上确认不当得利为主体的行为,确认不当得利的债务人性质,有助于规范民事主体的行为。认为不当得利事实属于事件的观点则是:不当得利本质上是一种利益,与人的意志无关。实际上,法律规定不当得利制度并不是要制裁受益人的“得利行为”,而是要纠正受益人“得利”这一不正常、不合理的现象。在实践中判断不当得利的依据主要是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  

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包括:  

1.一方受益是指因一定事实,使一方的财产总额增加。财产的增加包括积极增加和消极增加。对利益的认定是整个不当得利制度的核心,利益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金钱,还有劳务及使用权等权益的增加,如财产利益上负担的消灭。  

2.他方受损。所谓受损,是指因一定的事实使财产利益的总额减少,既包括积极损失,也包括消极损失。即现有财产利益的减少和应得财产利益的减少。  

3 .一方受益与他方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是指他方受损与一方受益之间有变动的关联性,后者是前者的原因。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不受受益与受损的财产范围、是否同时发生以及表现形式的影响。  

4.没有合法根据是指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根据,这是认定“不当”的核心内容。我国民法在财产变动上不承认无因性,因此,没有法律上的根据既包括在取得利益时没有合法依据也包括事后丧失合法依据。  

在司法实践中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物权法》颁布以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4条的规定,遗失人对拾得人的遗失物的返还清求权是基于不当得利的位权,该债权在拾得人拒不返还时转变为仗权之诉。现在依据《物权法》第107条的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追回遗失物的权利是基于所有权,在拾得人拒不返还时可以提起侵权之诉,从而理顺了权利关系的依据。

《民法通则》(1987年1月l日起实施2009年8月27日修正)

第九十二条 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物权法》(2007年10月l日起施行、

第一百零七条 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企业破产法》(2007年6月1日起实施)

第四十二条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清后发生的下列债务,为共益债务:

(一)因管理人或者债务人请求对一方当事人履行双方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所产生的债务;

(二)债务人财产受无因管理所产生的债务;

(三)因债务人不当得利所产生的债务;

(四)为债务人继续营业而应支付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债务;

(五)管理人或者相关人员执行职务致人损害所产生的债务;

(六)债务人财产致人损害所产生的债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法(办)发〔1988) 6号1988年4月2日起施行)

131.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孽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发〔2009) 19号2009年3月30日起施行)

不良债权已经剥离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又被转让给受让人后,国有企业债务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良债权已经转让而仍向原国有银行清偿的,不得对抗受让人对其提起的追索之诉,国有企业债务人在对受让人清偿后向原国有银行提起返还不当得利之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国有企业债务人不知道不良债权已经转让而向原国有银行清偿的,可以对抗受让人对其提起的追索之诉,受让人向国有银行提起返还不当得利之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不当得利纠纷案件,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在适用本案由时,还要注意的是,在《物权法》颁布以前,在遗失物的拾得这一问题上,司法实践上认为遗失人对拾得人拥有不当得利的债权,若拾得人拒不返还,则会转化为侵权。《物权法》颁布后,把遗失人追回遗失物的权利认定为基于所有权,拾得人拒不返还构成侵犯其所有权,可提起侵权之诉,在法律逻辑上更为妥当。



法律法规1

司法解释、部门规章0
地方法规、司法文件0
其他0

典型案例0

最高院(检)指导性案例0
高院参考性案例0
公报案例0
普通案例0

办案指引4

  1. 对一起不当得利纠纷案的分析
  2. 不当得利在审判实践中的认定
  3. 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
  4. 以安排工作为名收取介绍费用构成不当得利之债

法官评析45

  1. 上海亿诺特诉会通公司、东江服务部、豫华公司不当得利纠纷案
  2. 网上银行防失财 步步为营
  3. 取走自己账户内银行多输入的存款如何定性
  4. 给付型不当得利的举证责任分配
  5. 媒婆所收“婚介费”是合理收费还是不当得利?
  6. 房屋出租期间被拆本案被告不构成不当得利
  7. 恋人反目 “把POLO还我”
  8. 本案祁某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9. 主张权利发生的原告应负证明责任
  10. 本案应以不当得利判决返还财产及孳息
  11. 本案是否适用不当得利
  12. 此案法院能否裁定准许撤诉
  13. 不明真相而抚养非亲生子女的抚养费能否返还
  14. 该案应定不当得利还是侵权
  15. 将盗贼遗弃的赃物占为己有如何定性?
  16. 本案不当得利事实能否认定
  17. 本案原告诉讼请求能否获得支持?
  18. 违法颁证违规宣传后果各自承担
  19. 浅析如何认定该案夫妻共同债务
  20. 本案诉讼时效应如何起算
  21. 从本案看不当得利的认定
  22. 不当得利纠纷案中,受益方对取得利益存在合法依据承担举证责任
  23. 打赌赢的手机缘何不受法律保护?
  24. 从本案看不当得利的几个问题
  25. 误存入同名账户的存款应否返还
  26. 不当得利与损害赔偿发生竞合时权利应如何选择
  27. 本案鉴定部门与申请执行人之间是否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28. 确认事实与自认事实相矛盾,如何定案?
  29. 36000元“横财”应否返还
  30. 涉嫌犯罪行为导致财产变化能否构成不当得利
  31. 张某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
  32. 本案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33. 见义勇为救人身亡,家属能否获赔?
  34. 本案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35. 本案是违约还是不当得利?
  36. 该不当得利款的举证责任究竟由谁承担
  37. 本案不当得利举证责任谁担
  38. 从本案谈不当得利举证责任之分配
  39. 恋人分手,男方追讨大额钱款应否得到支持?
  40. 帮忙开发票 中奖奖金应归谁
  41. 刘某调离单位后继续领取工资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42. 银行网络出错客户多取6万6应否返还
  43. 收到同姓名人银行对账单将卡挂失后提取巨款如何定性
  44. 对一起不当得利案件的法理评析
  45. 本案是否属于不当得利

法律文书2

  1. 关于为什么起诉张某某的情况说明
  2. 张某某诉李某某不当得利纠纷案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