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誉权纠纷 主编

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个人的品德、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及法人信誉、形象等各方面形成的综合评价。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它是人格权的一种。这些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

公民或法人享有的就其自身特性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而获得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人格权的一种。人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对公民和法人的名誉不得损害。凡败坏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形象的行为,都是对名誉权的侵犯,行为人应负法律责任。

名誉权纠纷,是指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而引发的纠纷。名誉权的主要特征是:(1)名誉权的主体包括公民和法人。名誉权专属于权利人本人,不能让与他人或由他人继承,他人也不得代位行使。名誉权只能由权利人自己享有和行使。(2)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及其利益。(3)名誉权保护的是自己社会评价。名誉权的基本内容是保有和维护自己的社会评价。(4)名誉权不具有财产性,作为名誉客体名誉没有财产内容,不直接带来或表现为一定的财产利益,也不能用货币来计算其价值。前苏联学者称之为“人身非财产利益”。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名誉与财产有间接联系,名誉的好坏往往能够影响财产的取得和丧失。


因名誉权纠纷提起的诉讼,多为侵权之诉,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8条的原则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的规定,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

就总体上而言,名誉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权利人有权维护其名誉,要求他人对其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使其在社会中获得应有的尊敬。

2.权利人有权排斥他人对其名誉的侵害,并要求加害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侮辱,诽谤,泄露他人隐私等。

(一)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

(二)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故意使用他人真实姓名,或者未写明原告的真实姓名和地址,但对人物特征的描写有明显的指向或者影射他人,小说内容存在侮辱、诽谤情节,致其名誉受到损害的,作者和出版社均可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

(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社等侵害名誉权一案的复函》中认为,被告赵伟昌根据传闻,撰写严重失实的文章“锁甲三千元带来的震荡”和被告《上海文化艺术报》社未经核实而刊登该文,造成了不良后果,两被告的行为均已构成侵害徐良的名誉权。

有关机关和组织编印的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的刊物、资料等刊登的来信或者文章,当事人以其内容侵害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机关、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分发本单位、本系统或者其他一定范围内的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所载内容引起名誉权纠纷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做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或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纠纷,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1)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2)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的,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主要内容失实,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行为人所实施的侮辱、诽谤、披露其隐私权等行为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受害人的评价时,才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作为认定毁损名誉的依据,侵权人仅仅只针对被侵权人,而未传播给第三人,并不构成法律上的公开,行为只有公开进行,向第三人散布,才能表明侵权人的行为已经产生了社会影响,被侵权人的名誉受到损害。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从法理上讲,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这种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特定的自然人或法人。但是,如果某些文学作品在描写中对特定的人进行了侮辱或诽谤,虽然使用的是代号或假名,但读者一看便可知晓其所指的对象是谁,这显然不能因其使用代号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权。因此,如果所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同样可以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4、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创伤。必须强调的是,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心理负担或精神上受到的折磨必须是客观实在的东西,而不是受害人主观上的一种感受。


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

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该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一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与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民法通则》(1987年1月1起施行2009年8月27修正)

第一百零一条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第一百二十条  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侵权责任法》(2010年7月1起施行)

第二条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法(办)发〔1988〕 6号1988年4月2日起施行)

140.以书面、1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低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150.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公民或者法人要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和影响确定其赔偿责任。

151.侵害他人的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而获利的,侵权人除依

法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外,其非法所得应当予以收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 7号2001年3月10起施行)

第一条 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 26号1998年9月巧日起施行)

1993年我院印发《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一于问题的解答》以来,各地人民法院在审理名誉权案件中,又提出一些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现解释如下:

一、问:名誉权案件如何确定侵权结果发生地?

答:人民法院受理这类案件时,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住所地,可以认定为侵权结果发生地。

二、问:有关机关和组织编印的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的刊物、资料等刊登来信或者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以及机关、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分发本单位、本系统或者其他一定范围内的一般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所载内容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

答:有关机关和组织编印的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的刊物、资料等刊登的来信或者文章,当事人以其内容侵害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机关、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分发本单位、本系统或者其他一定范围内的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所载内容引起名誉权纠纷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三、问: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转载作品引起的名誉纠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

答: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转载作品,当事人以转载者侵害其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四、问: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依职权对其管理的人员作出的结论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

答: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一单位等一部门对其管理的人员作出的结论或者处理决定,当事人以其侵害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五、问:因检举、控告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

答:公民依法向有关部门检举、控告他人的违法违纪行为,他人以检举、控告侵害其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借检举、控告之名侮辱、诽谤他人,造成他人名誉损害,当事人以其名誉权受到侵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六、问:新闻单位报道国家机关的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引起的名誉以纠纷,是否认定为构成侵权?

答: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七、问: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权纠纷,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一)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二)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八、问:因医疗卫生单位公开患者患有淋病、梅毒、麻风病、艾滋病等病情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人员擅自公开患者患有淋病、麻风病、梅毒、艾滋病等病情,致使患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患者名誉权。

医疗卫生单位向患者或其家属通报病情,不应当认定为侵害患者名誉权。

九、问: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沦,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低毁,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主要内容失实,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十、问:因名誉权受到侵害使生产、经营、销售遭受损失予以赔偿的范围和数额如何确定?

答:因名誉权受到侵害使生产、经营、销售遭受损失予以赔偿的范围和数额,可以按照确因侵权而造成客户退货、解除合同等损失程度来适当确定。

十一、问:名誉权纠纷与其他民事纠纷交织在一起的,人民法院应如何审理?

答:名誉权纠纷与其他民事纠纷交织在一起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当事人自己选择的请求予以审理。发生适用数种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和案件的实际情况,可以合并审理的合并审理;不能合并审理的,可以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法发〔1993)15号1993年8月7日起施行)

各地人民法院在审理名誉权案件中,提出一些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现解答如下:

一、问: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关于名誉权纠纷的起诉应如何进行审查?

答:人民法院收到有关名誉权纠纷的起诉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应予受理。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裁定不予受理;对缺乏侵权事实坚持起诉的,应裁定驳回起诉。

二、问:当事人在公共场所受到侮辱、诽谤,经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后,又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是否受理?

答:当事人在公共场所受到侮辱、诽谤,以名誉权受侵害为由提起民事诉讼的,无论是否经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人民法院均应依法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应予受理。

三、问:当事人提起名誉权诉讼后,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又要求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应如何处理?

答:当事人提起名誉权诉讼后,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又要求追究被告刑事责任的,应中止民事诉一讼,待刑事案件审结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对于犯罪情节轻微,没有给予被告人刑事处罚的,或者刑事自诉已由原告撤回或者被驳回的,应恢复民事诉讼;对于民事诉讼请求已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解决的,应终结民事案件的审理。

四、问:名誉权案件如何确定管辖?

答:名誉权案件,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

五、问:死者名誉受到损害,哪些人可以作为原告提起民事诉讼?

答: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六、问:因新闻报道或者其他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确定被告?

答:因新闻报道或其他作品发生的名誉权纠纷,应根据原告的起诉确定被告。只诉作者的,列作者为被告;只诉新闻出版单位的,列新闻出版单位为被告;对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都提起诉讼的,将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均列为被告,但作者与新闻出版单位为隶属关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职务所形成的,只列单位为被告。

七、问:侵害名誉权责任如何认定?

答: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对末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八、问: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应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佼权?

答: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反映的问题工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侵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九、问:因文学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应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撰写、发表文学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人为描写对象,仅是作品的情节与生活中某人的情况相似,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描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对特定人进行侮辱、诽谤或者披露隐私损害其名誉的;或者虽末写明真实姓名和住址,但事实是以特定人或者特定人的特定事实为描写对象,文中有侮辱、诽谤或者披露隐私的内容。致其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编辑出版单位在作品已被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或者被告知明显属于侵害他人名誉权后,应刊登声明消除影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拒不刊登声明,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或者继续刊登、出版侵权作品的,应认定为侵权。

十、问:侵害名誉权的责任承担形式如何掌握?

答: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十一、问:侵权人不执行生效判决,不为对方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应如何处理?

答:侵权人拒不执行生效判决,不为对方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公告、登报等方式,将判决的主要内容和有关情况公布于众,费用由被执行人负担,并可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六项的规定处理。


名誉权纠纷案件的管辖,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8条的规定,即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在确定本案由时,尤其要注意区分其与荣誉权纠纷的不同。荣誉的客体内容是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法人的一种褒扬和嘉奖,而名誉是社会对每一公民、法人的品德、才干,以及其他素质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

死者的名誉是指死者根据其生前的属性和特征而获得的社会评价。自然人死亡后已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自然不具有民事权利。但名誉是社会对人的评价,不会因人的死亡而立即消失。保护死者的名誉既保护死者近亲属的权益,也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当死者名誉受损害时,其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权向法院起诉



法律法规16

司法解释、部门规章14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烟台绿叶制药有限公司与武汉爱民制药厂、武汉市药品检验所侵犯名誉权、著作权纠纷一案指定管辖的通知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刘兰祖诉山西日报社、山西省委支部建设杂志社侵害名誉权一案的复函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4. 最高人民法院函《关于都兴久、都兴亚诉高其昌、王大学名誉权纠纷一案的请示报告》
  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大附属西京医院、樊代明和杨林海名誉权纠纷一案的函
  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邵文卿与黄朝星侵害名誉权案的函
  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胡秋生、娄良英等八人诉彭拜、漓江出版社名誉权纠纷案的复函
  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刊登侵害他人名誉权小说的出版单位在作者已被判刑后还应否承担民事责任的复函
  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朱秀琴、朱良发、沈珍珠诉《青春》编辑部名誉权纠纷案的函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胡骥超、周孔昭、石述成诉刘守忠、遵义晚报社侵害名誉权一案的函
  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王美华、包头市新材料应用设计研究所诉神州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名誉权纠纷指定管辖的复函
  1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社等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函
  13. 王发英诉刘真及《女子文学》等四家杂志侵害名誉权纠纷案
  1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死亡人的名誉权应受法律保护的函
地方法规、司法文件0
其他0

典型案例56

最高院(检)指导性案例0
高院参考性案例0
普通案例52
  1. 程姣与李周峰名誉权纠纷一案民事判决书
  2. 原告张仲春与被告杨玉圣、李世洞名誉权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3. 上诉人莫宝兰、莫兴明、邹丽丽与被上诉人陈╳梦健康权、名誉权纠纷一案
  4. 罗某某与王某某、陈某某名誉权纠纷
  5. 杜某与杜某名誉权纠纷一案
  6. 孙某某因名誉权纠纷一案
  7. 原告朱某与被告葛某名誉权纠纷一案
  8. 肖志初、杨春凤与安化县第二人民医院名誉权纠纷一案
  9. 原告陈某诉被告王某某名誉权纠纷一案
  10. 上海新腾飞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因名誉权纠纷一案
  11. 范某某因名誉权纠纷一案
  12. 原告瓮华诉被告淮滨县支行名誉权纠纷一案
  13.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常德人民路支行因名誉权纠纷一案
  14. 原告黄×兰诉被告韦×宾、张×飞名誉权纠纷一案
  15. 原告周某与被告付某名誉权纠纷一案
  16. 徐某某因名誉权纠纷一案
  17. 原告王玉娥与被告刘舍民、杨爱玲、刘晨健康权、名誉权纠纷一案
  18. 原告崔茂盛与被告刘舍民、杨爱玲健康权、名誉权纠纷一案
  19. 宋甲因名誉权纠纷一案
  20. 原告洪某金与被告洪某花名誉权纠纷一案
  21. 蒋某某因名誉权纠纷一案
  22. 徐某因名誉权纠纷一案
  23. 孟繁超与王岩名誉权纠纷一案
  24. xx、xx因名誉权纠纷一案
  25. 陈某因名誉权纠纷一案
  26. 刘甲因一般人格权、名誉权纠纷一案
  27. 原告长沙市花样年华美容医院有限公司诉被告湖南潇湘晨报传媒经营有限公司名誉权纠纷一案
  28. 原告吴某与被告邓某名誉权纠纷一案
  29. 原告林某某诉被告陆某某名誉权纠纷一案
  30. 肖某、黄某因名誉权纠纷一案
  31.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因名誉权纠纷一案
  32. 原告张某为与被告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名誉权纠纷一案
  33. 原告曹某诉被告龚某、李某、陈某、朱某、陆某、沈某、王某名誉权纠纷一案
  34. 原告上海某股份有限公司诉被告某有限公司名誉权纠纷一案
  35. 王某某因名誉权纠纷一案
  36. 原告李*诉被告姜**名誉权纠纷一案
  37. 原告晏某与被告上海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名誉权纠纷一案
  38. 原告余宝桂与被告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分行名誉权纠纷一案
  39. 原告某医院为与被告占某、薛某名誉权纠纷一案
  40. 原告朱某为与被告占某、薛某名誉权纠纷一案
  41. 原告范某某诉被告姚某某、施某某名誉权纠纷一案
  42. 朱春红因与宋恒梅、胡正雷名誉权纠纷一案
  43. 名誉权纠纷一案
  44. 原告熊a与被告北京a科技有限公司名誉权纠纷一案
  45. 原告徐xx与被告郑xx、沈xx名誉权纠纷一案
  46. 何才烈、何耀明因与何泽生、何海任、何才高、何跃辉名誉权纠纷一案
  47. 牛耘与海南视听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名誉权纠纷一案
  48. 原告林某诉被告龙某名誉权纠纷一案
  49. 原告郑a诉被告曹a名誉权纠纷一案
  50. 阮焕兰因与周永芬名誉权纠纷一案
  51. 唐贤明因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南宁市青秀区残疾人联合会、南宁市残疾人联合会名誉权纠纷一案
  52. 原告金a与被告周a名誉权纠纷一案

办案指引3

  1. 误检致人名誉财产受损要赔偿
  2. 名誉侵权的认定及责任承担
  3. 试述收件人的人格权和财产权

法官评析51

  1. 报案称偷盗是否侵犯名誉权
  2. 该侵害名誉权案法院应否受理
  3. 宣传社会新风尚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4. 借举报之名行诬告之实 构成侵犯名誉权
  5. 宣扬与前妻的性生活细节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6. 微博侵犯名誉权行为判断标准及举证责任适用
  7. 网络实名博客的性质及侵权责任认定
  8. 新闻媒体组织“评丑”活动不构成侵权
  9. 如何认定损害商誉案件中的经济损失
  10. 超市保安强行对消费者搜身经营者应否担责
  11. “衣冠不整禁止入内”是否侵权
  12. 摄影公司应承担何种侵权责任
  13. 搜索引擎能否对网站进行恶意软件提示
  14. 谢某的举证行为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15. 搜索引擎中的相关搜索词不构成侵犯名誉权
  16. 从一起新闻媒体侵权案谈名誉权的保护及诉讼时效问题
  17. 单位送治与医院诊治行为是否侵犯了陈某的名誉权
  18. 举报犯罪失实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19. 鉴定结论能否侵害当事人名誉权
  20. 庭审陈述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21. 内部举报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22. 死者生前遭侮辱亲属是否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23. 错认犯罪嫌疑人构成名誉侵权吗
  24. 此案中何某是否侵害原告名誉权
  25. 发不良短信侵犯了接收者的什么权
  26. 侵害他人名誉权精神损害的计算
  27. 公告处理违纪员工是否构成侵权
  28. 该起侵害名誉权案法院应否受理
  29. 本案被告行为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30. 本起名誉权纠纷应如何认定
  31. 死者生前遭侮辱亲属有权索赔
  32. 本案电视台行为是否侵犯名誉权
  33. 业主监督权与名誉权保护的边界
  34. 读者热线失实 报社应否担责
  35. 案件未审结嫌疑人状告举报人是否适用中止
  36. 本案侵权行为客体如何认定
  37. 从本案看名誉权法律保护的缺失
  38. 失主举报不实,是否构成侵权
  39. 也谈观众热线失实电视台应否担责任
  40. 职工代表对财务审计有疑问 在厂内张贴收据不构成名誉侵权
  41. 关于首例博客告博客侵犯名誉权案的几点法律分析
  42. 衣冠不整禁止入内”是否侵权
  43. 被告在作品中使用“化名”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44. 名人名誉权案件特点突出
  45. “口舌之战”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46. 举报嫌犯不属实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47. 虚拟名次排位构成名誉侵权吗
  48. 举报他人犯罪失实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49. 网友发布侵权贴子 论坛管理者为何担责
  50. 祖坟被挖,后人是否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51. 从本案谈庭审虚假陈述与名誉侵权

法律文书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