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 主编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犯罪活动,已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危害国计民生的一个突出问题,因而国家十分重视对生产、销售的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如在产品质量法中,具体确定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机构、职责和制度,规定了产品质量责任,并列举了构成犯罪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种种行为。这些规定对于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行为,保护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人体健康以及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必然妨害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破坏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严重妨害监督管理活动。    

二、客观方面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徇私舞弊,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行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本罪表现为不作为。       

徇私舞弊,一般是为了满足私情私利,在从事公务追究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弄虚作假,应为而不为的行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的行为方式多种多样,如该调查不调查,该查封、扣押伪劣商品的不予查封、扣押,该处罚的不处罚等。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纯正的不作为。如果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实施了追究,但如果具有其他行为,如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公安人员该移送起诉的不移送起诉;检察人员该起诉的不起诉;等等,构成犯罪的,应是构成他罪,如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徇私枉法罪等。       

构成本罪,必须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情节严重,一般是指多次不追究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人;或者对多个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不予追究;或者不追究性质严重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人;或者因不追究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或者恶劣的影响。     

根据199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施行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放纵制售假药、有毒、有害食品犯罪行为的;       

2、放纵依法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

3、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不履行追究职责,致使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得以继续的;       

4、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不履行追究职贡,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       

5、3次以上不履行追究职责,或者对3个以上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履行追究职责的。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要是指负有法律规定的查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义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各级政府中主管查禁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人员;有查禁职责的公、检、法机关中的司法人员;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如技术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中的人员。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犯罪分子而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不知是犯罪分子,而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本罪。本罪的动机是徇私。

1.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

   关键在于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的行为,是否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不履行法律规定的查处职责,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414规定的“情节严重”:(1)放纵生产、销售假药或者有毒、有害食品犯罪行为的;(2)放纵依法可能判处2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3)对三个以上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履行追究职责的;(4)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渎职侵权立案标准》在“一、渎职犯罪案件(二十八)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案”中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放纵生产、销售假药或者有毒、有害食品犯罪行为的;(2)放纵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犯罪行为的;(3)放纵依法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4)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不履行追究职责,致使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得以继续的;(5)3次以上不履行追究职责,或者对3个以上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履行追究职责的;(6)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2.划清本罪与徇私枉法罪的界限

   二者的区别在于:(1)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不同。前者表现为不作为,即应当履行追究责任而故意不履行,而后者表现为作为,即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伪造、隐匿、毁弃证据,故意包庇使之不受追诉。(2)犯罪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范围除司法工作人员以外,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后者的主体则只能由司法工作人员构成。(3)犯罪对象不同。前者的犯罪对象仅限于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后者可以是任何犯罪行为。

  3.划清本罪与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界限

  二者的区别在于:(1)犯罪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后者的主体只能是行政

执法人员。(2)客观方面的表现不同。前者表现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后者则表现为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只作行政处罚,“以罚代刑”。

   另外,行为人有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情节严重的,依照本罪定罪处罚。在“查禁案件”时,以“通风报信、提供便利”手段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刑事处罚的,可构成刑法第417条规定的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司法工作人员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徇私、徇情,以作假证明、笔录,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等手段包庇犯罪分子的,应从一重罪处断,即依照刑法第399条第1款规定的徇私枉法罪定罪处罚,不再适用伪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妨害作证罪及本条等规定。放纵的犯罪行为、拒不移交的案件涉及制售伪劣商品的,同时触犯本罪和刑法第402条规定的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应从一重罪处断。



   依照刑法第414条规定,犯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机关在适用本条规定处罚时,应当注意,受贿后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同时受贿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以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霏和受贿罪数罪并罚。


[刑法条文]                                                

第四百一十四条 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询私舞弊,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199.9.9 高检发释字〔1999〕2号)          

二、渎职犯罪案件                                          

(二十六)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案(第414条)            

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是指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情节严重的行为。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放纵制售假药、有毒、有害食品犯罪行为的;                  

2.放纵依法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

3.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不履行追究职责,致使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得以继续的;                                

4.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不履行追究职责,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                      

5.3次以上不履行追究职责,或者对3个以上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履行追究职责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0号)                                                             第八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不履行法律规定的查处职责,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四百一十四条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放纵生产、销售假药或者有毒、有害食品犯罪行为的;      

(二)放纵依法可能判处二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生产、销售、伪 劣商品犯罪行为的;                                              

(三)对三个以上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履行追究职责的;                                            

(四)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



法律法规2

司法解释、部门规章0
地方法规、司法文件0
其他0

典型案例0

最高院(检)指导性案例0
高院参考性案例0
公报案例0
普通案例0

办案指引0

法官评析0

法律文书0